姜水方糖

中国最牛大学

欧美教育人士曾称,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:
美国,英国,还有中国昆明。
何以见得?
西南联大。

这是一所存在不过8年的“最穷大学”,
却被称为“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”。
在那段饱含着战争、困苦、贫瘠的岁月里,
就是这所联合大学秉持着学者的风骨,
保存下了中国教育的火种。

今天老虎就为大家推荐这部看完含泪狂打五星的央视纪录片——
西南联大 ★★★★★

日军侵华,抢救教育火种

1937年7月29日,日军占领北平,仅仅一天之后天津也跟着沦陷。
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,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,
教育界也未能幸免。

校舍被炸、书本仪器被毁。
危难关头,中国的教育者并没有选择放弃,而是选择坚守、继续办学。
为了保留教育的火种,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:
清华、北大、南开,决定南迁,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。

三校联合,成就最牛大

(左起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、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、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)

学1938年,三校抵达昆明,融合三校之长,合成一种新的联大校风。
兵荒马乱之际,很多老师,都是放下家庭和孩子,长途跋涉步行到达昆明。
闻一多就撇下了4个孩子,被老婆责骂的时候,
他喃喃的说:学校太困难了,太困难了…

“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乃有大师之谓也。”
当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大半个中国学术圈的顶级精英和名家大师,
堪称当时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——
300多名老师之中,一大半赫赫有名,可以说是“全明星”阵容了。
国文老师是沈从文、朱自清,英语老师是李赋宁,
物理老师是吴有训、吴大猷,
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,
数论老师是华罗庚……

据说有一门叫《欧洲名著选读》的课,9个教授轮番上课:
钱钟书、吴宓、莫泮芹……
据说,因为老师太牛了,很多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,去学院蹭课。
纪录片的旁白中用了一句很接地气的说法:
这些在中国学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,当时无非就是西南联大的本科生的教师。

动荡艰苦,史上最穷大学

联大创办初期,其条件之艰苦令人无法想象:
校舍都是茅草屋,一间宿舍要住40个学生。
在铁皮屋顶教室里上课,时不时还有日军飞机来轰炸。

(当年学校宿舍)

教学也是器材短缺,老师就教学生土办法。
气象学的学生要上课,可是连最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。
上课的老师李宪之就教大家:用手指蘸水,来感应风向,
手指凉的方向,就是风向。

(自制冷凝水)

据作家刘宜庆回忆,当时上课是铁皮茅草房子,
有一次陈岱孙教授上课因为雨声太大,学生根本听不到。
他就在黑板上写下“下课赏雨”四字。
此事在联大广为流传,并笑称“风声雨声读书声,声声入耳”。
电影《无问西东》就拍摄了这一段故事:

“教授之穷,穷过臭乞丐”

学校尚且如此,老师的情况更是可想而知。
为了填补空缺、维持基本生活,联大的老师们更是各显神通。
闻一多开辟一块菜园、费孝通在街上卖大碗茶、
物理学家赵忠尧在家生产肥皂。

(杨振宁、吴大猷、马仕俊)

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,妻子患有肺病又没钱给妻子买好菜,
只能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、烂菜叶,回去给妻子熬汤。
给妻子熬完骨头汤的吴大猷,又站在讲台上,
饥肠辘辘地给学生讲原子振动和光谱,
而正是他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。
他们本可以拿着津贴舒舒服服的呆着城里,
而能做到如此,是身为学者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。

就在在这样的条件下:
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《中国现代语法》,
吴大猷写成了《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》;
华罗庚1941年的数学名著《堆垒素数论》,后来他被称为“中国现代数学之父”;
周培源有关相对论和湍流理论的研究,在国际上首次速度脉动方程在湍流理论中的研究问题;
汤佩松和王竹溪合作,1941年在美国发表了关于细胞的的论文,
被国际上公认是植物生理学上的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。

那一时期是国家最艰苦的时期,但西南联大在却在我国各个学术领域最前沿。

“云山苍苍,江水泱泱,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”
炮火中的国家教育,颠沛流离的文人大师们。
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,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“风骨”二字的真正含义。

群星闪耀,成就教育之巅

就在这样的办学环境下,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。

据统计联大校友中共174人当选“两院”院士,
其中中国科学院163人,中国工程院13人;
在1948年中央首届院士评选中产生了81位院士,
其中有27位出自西南联合大学。

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:杨振宁、李政道。

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人:黄昆、刘东生、叶笃正、吴征镒、郑哲敏。
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章获得者8人:
赵九章、郭永怀、陈芳允、屠守锷、杨嘉墀、王季希、朱光亚、邓稼先。

“千秋耻,终当雪;中兴业,须人杰”。
动荡的时局中、敌人的炮火下,腐败的政权下,条件艰苦、生活贫寒。
这些并没有丝毫影响到西南联大的教学,建校之后未有一天停止办学。

纪录片有许多摄制组在世界各地收集到当年的珍贵影像、书信和日记资料,很多事首次面世。
为了真实的还原那段历史,他们甚至远赴英美,采访了不少西南联大的亲历者。
他们中有学生,如杨振宁、许渊冲,还有联大教授的后人。

纪录片历时两年拍摄,共采访近50位西南联大学子。
采访时最年轻的也已经90岁高龄。
节目还没播出,他们当中已有3位去世。

走过半个世纪的光阴,耄耋之年的联大学子,
仍珍藏着自己的校徽、笔记本,毕业纪念册。
他们唱起校歌已经吐字不清,但眼睛里却噙着泪水,
那段艰苦的岁月,如今已经变成了最打动人心的诗句。

(西南联大校歌主调)

西南联大的纪念碑文中,有这样一句:
“今日之胜利,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。而联合大学之使命,与抗战相终始。”

联合大学称得上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
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,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流亡海外,
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,保存下了教育的火种。

西南联大是一段不朽的传奇,它最终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。
但它所承载的中华之魂,将在每个国人的心里,生生不息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姜水方糖 » 中国最牛大学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评论 抢沙发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